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先秦思想史
Pre-Qin Intellectual History 
開課學期
109-2 
授課對象
文學院  歷史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吳展良 
課號
Hist5406 
課程識別碼
123 U947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五7,8,9(14:20~17:20) 
上課地點
文16 
備註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45人
外系人數限制:1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92Hist5406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企圖從一個嶄新的角度重新梳理、研究並詮釋先秦思想史。自古以來,對於先秦的學說思想,出於學者的各種立場與目的,已有極多不同的解讀。近代以來,受到政治、西方學說思想與各種意識形態的影響,加以中西、古今思想型態的巨大隔閡,對於傳統思想的詮釋更是五花八門,各說各話。在變動時代的各種壓力與影響之下,近現代學者往往以各自的立場、流行價值觀、學理信仰與政治社會文化目的,加諸於其詮釋對象,造成了極為複雜分歧的各種解釋。為了從根本改善此困局,本課程在梳理與詮釋上,第一步先採取「反璞歸真」法,亦即先避開古今無數聚訟難解的爭議與意見,直接回到最可靠的原始文本,按可靠的時代次序,配合具體的歷史背景,參考時代最接近的註解與詮釋,以求回到文本的原初義,藉此重新建立對文本的基本理解。中國思想史內容無限,本課程將聚焦於當時人以及歷史上普遍認為最重要的學說之文本,以探究其「歷史意義」,並設法上下聯繫之,以求建立認識先秦思想傳統的脈絡。如此重新建立的脈絡,面貌將大異於本於一家、一派學說,或任何傳統派、西化派、馬列派、革命或「進步」派觀點下所建立的解釋體系,而比較最接近歷史上先秦思想史的真實面貌。
中國思想史的研究在近現代長期被各種「現代」或源自外來體系的學說、方法與角度所支解與扭曲,使中國思想早已失去其自身的特質與生命。為了恢復其歷史上的原貌,我們在研究中國思想史時,不僅所選文本當首重當時與自古以來所重視的文本,在詮釋這些文本時,還必須緊密注意這些思想所產生的歷史背景,注意他們所要解決的問題,尊重當時的世界觀與思維方式,這樣才能超越自己現有的看法與現代流行的觀點,以求「貼近歷史」並「合乎對象主體性」地瞭解我們所研究的對象。我們詮釋的角度當然可以也難免現代,但是觀點必須盡量回到歷史現場,以求如實地認識當時所提出的思想及其所企圖解決的問題。
就中國思想的歷史大背景而言,筆者在長期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的過程中,發現中國長期屬於一「超級國家型文明」與「天下型國家」。做為一「超級國家型文明」與「天下型國家」,中國一般首先必須解決其政治社會體制的問題,以維繫國家整體的生存與秩序。是以章學誠說:「若夫六經皆先王得位行道,經緯世宙之迹,而非託於空言」,司馬談說:「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二十五史、十通、資治通鑑皆以記載治道得失為主,而集部傳統上亦以士大夫之辭章與有益治道與民生之專門之學為主。古人論學術思想,一向首重「政教」思想,並往往兼重與政教息息相關的修身乃至齊家之學。隨著時代發展,春秋戰國以降各家思想並一向看重做為政教與宇宙人生根本,而一以貫之的各家「道論」。其餘各方面的思想,也不免均深受政教與「道論」主軸思想的影響,或環繞此主軸而發展、或針對此主軸與中心的問題企圖有所匡濟。我們選擇文本時,亦從這種尊重歷史的立場出發。這本來應該是研究中國歷史與中國學術思想的基本常識,然而不幸地的是,從胡適、馮友蘭以降百年來的中國思想或哲學史研究,卻一直忽略這些基本事實,反而多從具有西方哲學或自然社會科學意義的課題與文本出發,並不斷用西方學術觀點與體系去重新整理古人思想。這種「現代化」與「西化」觀點,雖然可以產生許多新觀點與新發現,卻從根本地嚴重扭曲中國思想的諸多基本特質。
運用反璞歸真法,並深入研究歷史上視為重要的文本所針對的時代問題與中國體制問題,我們可以重新認識六經、王官之學、先秦諸子、歷代儒學、經學、道家、佛學、理學、樸學及其他各家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本課程將依時序閱讀關鍵原典並解析其大意,以表現古代思想之歷史真相,從而一改胡適、馮友蘭以降百年來中國思想史過度哲學化,或徒知模仿西方科哲學思想之面貌。
 

課程目標
讓學生從一個全新的方法與角度,仔細閱讀思想史的關鍵文獻,從而盡量完整而深入地認識先秦思想的歷史發展主軸。 
課程要求
認真上課與閱讀指定讀物。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A. 基本書目
自編教材
 
參考書目
B. 參考書目
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台北:台灣古籍, 2005)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章太炎,《章氏叢書》(台北:世界書局,1982)
錢穆,《中國思想史》(台北:學生,1980)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台北:台灣商務,1993)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錢賓四先生全集》(台北:聯經,1995)
錢穆,《中國學術通義》,《錢賓四先生全集》(台北:聯經,1995)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錢賓四先生全集》(台北:聯經,1995)
錢穆,《國史大綱》《錢賓四先生全集》(台北:聯經,1995)
呂思勉,《呂思勉講中國政治》(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台北:時報,1976)
蕭萐父,《中國哲學史史料源流舉要》(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
陳榮捷編著, 黃俊傑等合譯,《中國哲學文獻選編》(臺北: 巨流, 1993)
李學勤,《重寫學術史》(石家莊 : 河北教育, 2002)
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南昌市 : 江西教育, 2001)
李學勤,林慶彰等著, 《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重構》(台北市 : 台灣書房, 2007)
李學勤主編,《中國學術史》11卷,(南昌市 : 江西教育, 2001)
裘錫圭, 《文史叢稿 :上古思想、民俗與古文字學史》(上海市 : 上海遠東出版社, 1996)
裘錫圭, 《古代文史硏究新探》(上海:江蘇古籍出版, 1992)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 : 北京大學, 1998)
閻步克,《樂師與史官 : 傳統政治文化與政治制度論集》(北京市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1)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文化大學,1982)
劉澤華,《中國政治思想史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劉澤華主編,《中國政治思想通史》(九卷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陶希聖,《中國政治思想史》(重慶:南方書局,1942)
徐大同主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
張金鑑,《中國政治思想史》(三卷本,台北:三民,1976)
孫廣德著,《中國政治思想專題研究集》, 桂冠出版社
薩孟武著,《中國政治思想史》,三民書局
方立天,《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北京:中華,1990;台北:洪葉翻印,1995)
王壽南主編,《中國歷代思想家》(台北: 台灣商務, 1978-99)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 人民,1983-)
朱伯昆,《易學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1988)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1980)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 聯經,1987)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1976)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北京: 人民,1957-1960)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台北:正中,1966)
胡適,《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初版;台北:遠流出版,1986)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遠流出版,1986)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四卷本(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93)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台北:學生,1984)
戴景賢,〈先秦諸子解題〉,收於羅聯添等編,《國學導讀》(台北:巨流,1990)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中:東海大學,1963)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海:商務,1934)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新華,1982-89)
楊向奎,《中國古代社會與古代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2001)
蒙文通,《中國哲學思想探原》(臺北市 : 臺灣古籍出版:1997)
蒙文通,《經史抉原》(成都市 : 巴蜀書社, 1995,第1版)
龐朴,《龐朴文集》(濟南市: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
蕭萐父、李錦全主編,《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2014)
《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一──理想與現實》(臺北:聯經,1987)
《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臺北:聯經,1987)
李申:《中國儒教史》(上、下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000年)

Frederick W. Mote, 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of China
Graham, A.C.. Disputers of the Tao: philosophical argument in ancient China.
La Salle, Ill. : Open Court, 1989.
Joseph Needham,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 2
Graham, A.C.. Later Mohist logic, ethics, and science. London :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1978.
Hall, David L. and Ames, Roger T.. Thinking from the Han: self, truth, and
transcendenc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lbany, 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8.
Hall, David L. and Ames, Roger T.. 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 Alba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7.
Marcel Granet, Chinese civilization, London : K. Paul, Trench, Trubner ; New
York : A. A. Knopf,
Benjamin Schwartz, 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Marcel Granet, The relig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Maurice Freedman, Oxford :
Blackwell, 1975.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課堂參與 
20% 
 
2. 
研究生:期末報告;大學生:期末考 
8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0週
  課程書目(持續更新中) 
第0週
  課程大綱 
第1週
2/26  導論:超級國家型文明與天下型國家的思想史
中國早期的國家文化型態
 
第2週
3/05  中原國家與文化的誕生:虞夏時期的國家與文化 
第3週
3/12  商代的國家體制與政教思想 
第4週
3/19  古典政教思想與道論的起源:周代的建國立國與政治思想 
第5週
3/26  周代的教化思想 
第6週
4/02  溫書假 
第7週
4/09  古代學術的淵源、形成與內涵 
第8週
4/16  孔子與儒家之道 
第9週
4/23  孔子與儒家之道 
第10週
4/30  古典政教思想與道論的反省批判:墨家之道 
第11週
5/07  古典政教思想與道論的反省批判:早中期法家 
第12週
5/14  早期道家 
第13週
5/21  名家、陰陽家與其他諸家 
第14週
5/28  戰國時期儒家及六經的形成 
第15週
6/04  戰國時期儒家及六經的形成 
第16週
6/11  戰國中晚期道家與黃老 
第17週
6/18  晚期法家、秦朝立國方式與政教思想